【聯合報╱本報記者陳幸萱】
 | 石門水庫昔日滿水位的龍珠灣美景,因水庫水位不斷下降,已變成乾枯的泥地。 圖/本報資料照片,記者劉愛生攝 |
|
黃沙滾滾、鮮少綠意的沙漠景觀,是否會在乾旱現象愈趨明顯的台灣出現?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周佳指出,在全球暖化影響下,台灣「降雨兩極化」的現象的確會愈來愈明顯,但應該還不至於發生沙漠化。
沙漠化是指長時間不下雨、氣候變得像沙漠一樣,年雨量少於50毫米。通常沙漠會出現在中緯度地區的大陸西側或是封閉的大陸內部。
飽和水氣壓 逐漸增高
 | 八八水災後,南部雨量劇減,造成高屏區主要水源高屏溪水量減少。 圖/本報資料照片,記者劉學聖攝 |
|
周佳指出,台灣在夏季時,非常容易有颱風靠近,不會長時間不下雨,颱風帶來的降雨量往往也都不少,所以不會真的「沙漠化」。
但他表示,台灣的確很有可能發生乾旱,尤其中、南部地區,可能每年都有下雨,卻每年都發生乾旱;這是由於台灣的氣候和地形將「降雨兩極化」的現象放大,也就是有雨的地方降雨愈來愈多,雨量較少的地方降雨則愈來愈少;並且強降雨的頻率與強度都將增加。
一般認為全球暖化會造成降雨兩極化及強降雨。周佳解釋,乾旱地區主要是受下沉氣流控制,因下沉氣流使水不易蒸發,也就不容易下雨;雨量較多處則多由上升氣流控制。全球暖化除了使溫度增加,也使空氣所含水氣的「飽和水氣壓」增高,提供更多含水量。
強降雨程度 更加明顯
他比喻,原本水在大氣中的對流就像是從樓下提一桶水搭電梯到樓上(蒸發),把水從樓上倒下來(降雨);全球暖化後,空氣內含水能力增加,海水表面的蒸發更利於水的對流傳送,此時就像是一次提兩桶水坐電梯,每次樓上倒下來的「雨量」就更多了,使原本就易降雨的地方「越來越濕(wet getting wetter)」。
而較乾的地區有下沉氣流將上層的乾空氣往下帶,但因為全球暖化,空氣中的含水量變多了,這些水氣集中在大氣底層,使大氣中的高、低層含水量相差更遠。如此一來,空氣中的水蒸氣要達飽和、上升至高層再降雨的難度就更高,讓原來雨量偏少的地方越來越乾(dry getting drier)。
周佳指出,目前在觀測上已能看到降雨兩極化、強降雨兩種趨勢,強降雨的程度甚至比科學家所預測的氣候模式更加明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