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
極端氣候解析/暖化衝擊 台灣旱澇更極端
2011/12/25
【聯合報╱本報記者 陳幸萱】











大陸雲南遭逢五十年來乾旱,昆明市石林縣高石哨綠塘子水庫露出了池底。 圖/取自網路
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,將使台灣降雨更極端、乾旱地區增加?根據學者研究,過去70年來,台灣南、北降雨的差異日益擴大,造成「北濕南乾」的情況。全台灣每年的降雨日數也不斷減少,降雨強度卻逐漸增加,水資源的調配管理以及如何防洪、抗旱,將成台灣永續發展的最大挑戰。

水文線為界 北濕南乾












2007年大陸武漢黃陂受暴雨襲擊,災情嚴重。 (新華社)
中央研究院地球所研究員汪中和表示,幾十年來台灣的總降雨量變動並不大,但以一條連接花蓮至新竹的「水文線」為界,可以將台灣分為乾、濕2區,過去70年中,水文線以北的年雨量越來越多,水文線以南的面積占了全台灣4分之3,雨量卻逐年減少。這使得北部可能一年四季都有雨,南部的乾、濕季則愈趨明顯;而且台灣的降雨帶還有不斷往北遷移的趨勢。












2003年德國科布倫茲市的萊茵河和莫塞河匯流處洪水氾濫,淹沒河岸房舍。 (歐新社)
他解釋,全球暖化應是使降雨帶北移的因素之一,因為全球平均溫度升高,從赤道附近蒸發的水能量也較高,可以朝南、北極輸送得更遠,再落下成雨,造成大區域的降雨分布改變。


加上台灣周圍的平均海洋溫度也因全球暖化增高,影響水氣蒸發量,一下雨可能就「雨量驚人」,造成極端降雨。


根據統計,台灣的年雨量在1901至1950年間雖然有震盪變化,但大致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,此時平均溫度也是逐年增加。但是當平均溫度超過攝氏23.1度後,豪雨強度躍升、乾旱反覆出現,如今台灣已進入近50年的第5個乾旱期。


搶水世紀 避達臨界點


汪中和指出,有不少學者擔心溫度、雨量等環境指標存在著類似的「臨界點」,當超過臨界點,環境已無法啟動自我療癒機制,就會產生極端的變化。


他表示,台灣的降雨分布會隨著氣候變遷而不斷變動,事實上全球都面臨類似的狀況。在極端氣候影響下,他認為下一個世紀可說是「搶水的世紀」,除了節能減碳、減緩全球暖化,讓地球不要再超過下一個溫度的「臨界點」之外,若能保有較好的生態環境與森林資源,加上適當的用水規畫,台灣才能適應變動中的氣候,將降雨變化帶來的衝擊降至最低。


地表水不足 地下水彌補


全球暖化可以改變降雨分布,造成集水區改變,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建議,台灣可以善加利用地下水,彌補降雨分布改變而造成的地表水不足。


汪中和表示,台灣高山的水庫易有淤積問題,壽命較短暫,地表水也易受降雨影響,在氣候變遷下面臨缺水窘況。若是能將地表水、地下水聯合運用,應可解決水資源不足與地下水超抽的問題。


他指出,西南沿海超抽地下水而造成地層下陷,同時也「透支」了地下水資源,但台灣的濁水溪沖積扇、濁水溪與蘭陽平原都含有豐厚的地下水層,卻幾乎很少被運用。尤其是濁水溪沖積扇,估計扇頂區地下含水層面積達600平方公里,「地下水庫」的蓄水量可能比曾文水庫還大。


汪中和說,過去都在沿海抽取地下水,但其實沿海的地下水補助慢,所以才會有超抽地下水問題。若改在沖積扇的「扇頂區」,也就是靠近山麓的地方抽取地下水,因為該地區的水補注快速,地下水資源可說是源源不絕,不但沒有地層下陷問題,就像一個「活水庫」,可以大量使用。


以濁水溪沖積扇為例,在沖積扇的扇頂區正好進入地下含水層,水流入地下、含水層達飽和狀態後,水就無法再存入含水層,直接流入大海。汪中和說,濁水溪每年從上游至下游的逕流量達60億噸,真正被使用的只有20至25億噸。若在扇頂區抽取地下水,濁水溪會不斷補注,絕對能補足目前濁水溪流域每年4億噸的水資源缺口。


除了改變攔水措施,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周佳也建議政府思考如何省水,諸如調整水價、重新思考休耕規劃及較省水的水稻耕作方式。


他指出,未來在氣候上「變化會是常態」,面對旱災、水災等各種天然災害,應該將心態調整為「減災」而不是「防災」,訂出不同狀況下的應變措施;因為隨著極端氣候愈來愈明顯,這些災害是「防不了」的。




全文網址: 極端氣候解析/暖化衝擊 台灣旱澇更極端 - 新聞中的科學 - 文教要聞 - udn校園博覽會 http://mag.udn.com/mag/campus/storypage.jsp?f_ART_ID=362640#ixzz1hpqeSzt5
Power By udn.com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c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